返回上一级

2025.09.08[羊城晚报]--哈佛学者王德威珠海开讲:寄语学子“用文字打开未来之窗”

发布日期: 2025-09-08 打印

日前,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泰斗、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王德威,亲临北师港浸大(BNBU),以“文学南方与中国当代性”为题开讲。这场讲座不仅深度剖析了“文学”“南方”“当代性”三大核心概念,更以深刻的洞见与温情的寄语,让现场学子重新感受文学的力量,引发广泛共鸣。

讲座现场 李伯涵 摄

北师港浸大校长陈致在开场时便称,王德威是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历届师生的“学习榜样”,其学术影响力早已跨越地域,成为海外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标杆人物。此次他空降珠海,聚焦“南方”这一充满活力与想象的文化场域,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思想盛宴。

讲座中,王德威首先从“文”的本源切入,打破大众对文学的固有认知。他指出,甲骨文里的“文”由交错痕迹构成,既是自然轨迹、审美创造,也是知识生成与治道显现,同时兼具错综伪饰的技艺属性。在此基础上,他给出精准定义:文学是不同时代、地域间,对“文”的形式、思想与态度流变的铭记与被铭记的艺术。

谈及“南方”,王德威认为其绝非单纯的地理概念。“南方之南,潮汐起落、山海撞击,华夷夹杂、正统消散,充满新世界、新发现与新风险。”他表示,珠海这类南方城市正是学子们探索知识的理想起点,因为这里承载着历史动能,更开拓着未来想象,而“文学南方”的核心,应是“文,学南方——这是一个应许承诺之地”。

最令学子印象深刻的,是王德威对“中国当代性”的独到解读。他提出三种定义:一是广义上距今七八十年、仍在生活记忆中的历史阶段;二是与新中国成立相伴的文学新历史时期;三是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理论中的“不合时宜”——既属于时代,又与时代格格不入,是对时代“黑暗”(即困惑与未知)的感知与洞见。他强调,真正的当代作家,就像手持手电筒的探索者,用文学见证、发明甚至“后见”时代。

在互动环节,面对大一新生“如何耐住寂寞走学术路”的困惑,王德威给出暖心建议:无需急于做决定,先多读小说、多念诗,在文字构建的复杂世界中激发想象。“哪怕用想象力开一扇窗,某天你或许就想推开门,寻找自己的未来可能。”

这场讲座不仅让在场师生重新思考文学与时代、地域的深层关联,更以“文学南方”的全新视角,为青年学子打开了理解中国当代性的新维度,让文学的温度与力量,在珠海这片南方热土上再度传递。

文|何叶舟 宋可嘉

媒体链接:https://ycpai.ycwb.com/content/ikinvkbtkc/content_53647593.html?isShare=true

最后更新:2025-09-09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