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什么是最关键的笔触?是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还是飞速增长的经济数据?
我们认为,是人。而培育人的事业,谓之教育。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注定与众不同。它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是两种制度、三种语系、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它不仅要回答“培养什么人”的经典之问,更要探索“如何为未来世界培养人”的时代课题。
由此,《湾区育见》应时而生。
“湾区”是我们的立足之地,是我们观察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改革的独特窗口。“育见”,是我们的初心与期望。它既是 “教育的见解” ,是教育政策、创新实践和现实困境的深度报道与犀利观察者;也是“遇见未来的教育”,记录着今日的教育如何塑造明日的栋梁,见证一个个年轻的梦想如何在这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相信,教育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软基建”,也是决定其发展高度的“天花板”。《湾区育见》愿做一名忠实的记录者、一个理性的思考者、一个积极的推动者。让我们一同见证湾区教育的澎湃浪潮,遇见教育所能抵达的美好未来。
在这里,我们期待与您“育见”。
山川作序,青春启航!2025年8月23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迎来了北理鲍曼联合学院2025级新生,这也是北理工珠海校区首届在珠全过程培养本科生。在这里,新生们不仅有“五星级”的生活体验,更将得到有“俄罗斯清华”之称的鲍曼技术大学的联合培养。在未来,他们将努力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俄语英语能力,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工程行业领军领导人才。
2020年,《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明确把大湾区打造成为国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枢纽,以及内地与港澳教育全面合作发展的生动典范。从这一刻起,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教育示范区。

北理鲍曼联合学院2025级新生入学报到
打破壁垒,创造高等教育新范式
这几年,凡是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有所了解的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深度和创新力快速发展。港校北上、学分互认、联合培养……一系列名词的背后,是广东携手港澳深化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协同工作机制、聚集优质教育资源、优化科研创新链条、畅通培育发展路径的扎实脚步。一系列举措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热土上,一场场教育创新实践正在悄然改变区域教育生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内,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学生正在红鸟创客空间协作完成跨学科项目;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开展“粤港空乘专业双证书课程合作”,学生毕业后可参加香港“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在港专学院和香港专业进修学校,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专家团队成功完成首次跨境课程评审与认证,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资历互认制度提供了实践样本……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的生动画面。
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专家团队考察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
“这次跨境评审的‘破冰’行动实现了三个突破。”评审小组组长、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教授指出,“首次建立香港资历架构及职业课程与内地资历框架等级标准的对接机制,首次实现境外课程教学资源纳入广东终身教育资历名册,首次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质量保障课程跨境评审交流模式,这既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大湾区教育规则衔接、要素流动的制度创新,将为建设教育示范区提供重要支撑。”
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最大创新在于打破了不同教育体系间的壁垒,创造了跨体系合作的新范式。
首个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的高校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是内地第一所创新的博雅型大学。学校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多,讲求文理兼修、以通驭专,全方位关注学生身心成长,培养“博文雅志、真知笃行”的人才的教育理念,让不少学生受益匪浅,也为内地高校开展博雅教育提供了样板。“这种浸润式的学习让我逐渐蜕变为一个更具洞察力与精神韧性的人。我清晰感受到,自己正站在文学的肩膀上,触摸更辽阔和丰盈的世界。”带着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的四年积淀,2025年届毕业生阮钰智将在剑桥大学开始一段新的人生之旅。

阮钰智在牛津大学参加暑期项目
近年来,广东发挥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作用,推进办学、科研、人才培养等领域全面合作。2016年成立的粤港澳高校联盟现已汇聚49所成员高校融合发展,成立了73个专业联盟,在文理医工农艺等多个学科专业和大学治理领域积极拓展务实合作;推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6所中外、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快速发展,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澳门旅游大学启动在横琴开设校区延伸办学,探索创新港澳高校在内地办学模式;深圳大学在港设立校区,中山大学在港设立综合性研究机构,实现粤港澳高等教育资源“双向奔赴”,有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创建一系列跨体系合作机制,打破了不同教育体系间的壁垒。这些制度创新不仅促进了大湾区内部教育融合,也为全国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联合共创,打通高等教育新路径
2024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共平面注意力”技术,能够跨序列学习膝关节MRI影像中的信息关联,有效提升膝关节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两地医疗和科技机构在智能医学影像领域的深度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一研究成果,正是依托于南方医科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长期的战略合作。目前,南方医科大学已经拥有了粤港重大精神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粤港澳新药筛选联合实验室等实验室,为精神疾病研究和推动原创新药研发与转化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创新平台。目前,已有34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5家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组建运行,指导省内高校联合港澳单位共同承担一批国家和省重大研发平台和合作项目,助推区域协同创新迈向新水平。

粤港澳新药筛选联合实验室毕惠嫦教授(右二)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大湾区科教合作不是简单复制某一方的模式,而是创造性地融合不同教育体系的优势,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形成新的大湾区教育模式。
在本科阶段,广东支持粤港澳高校因地制宜开展合作,例如华南理工大学与澳门大学联合开展2+2本科双向双学位项目,华南师范大学与香港教育大学联合开展英语专业3+1课程项目等。研究生阶段,实施粤港澳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2024年广东专项支持粤港澳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计划约1600人。此外,支持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汇聚7700多门优质课程,为香港平台提供13个学科门类748门课程,惠及12万名港澳学生。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阔的产业空间和发展潜力,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反向促使大湾区必须提供相适配的教育资源。近年来,广东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聚拢优势资源,匹配大湾区产业空间布局,围绕质量高、特色强、规模适度的本科高校设置理念合理布局高校,以深圳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为代表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为代表的职业本科高校等一批设置事项相继获批,构建服务于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高等教育功能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5年度入学典礼
在优势资源的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正在以整体的面貌走向世界,吸引全球目光。中山大学已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华南理工大学设置“中法菁英班”等试点班,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建一大批高水平国际化特色课程,每年开设80多门“海外名师讲授学分课程”;2025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入学学生来自27个国家,55所世界知名高校2025年均选派交换生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习……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携多元背景与满心期待,从五湖四海汇入粤港澳大湾区,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汇入澎湃动能。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建设历程已经充分证明,粤港澳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创新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创造更加开放、多元、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这种合作不仅促进区域教育发展,也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记者 孙唯
媒体链接:https://ycpai.ycwb.com/content/ikinvkbtkc/content_53648191.html?isShare=true